以太究竟是怎样的?今天你将亲眼看清以太,所谓以太,是指组成空间的意识流,它是灵界创造物质现象界之际创造的第一种最基本元素,由于物质现象界的万物生存在其内部,故而称为五大基本元素之第一,作为主声音,也就是四大基本元素的创造者,人类时常将其作为空间的代名词,在恒星与恒星之间,灵眼可观察到空间是由一种暗红色的流体状意识流组成,从而形成了一种形状较为稳定的空间流体,此乃以太
纵观历史人们不难发现,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是物理学史上一种假想的物质观念,后来,它的概念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不断演变,古希腊人用它泛指青天或上层大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外,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的以太,显然在科学史上,以太起初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而后,人们逐渐增加其定义,才使它成为了某些历史时期物理学家赖以思考的假想物质
在宇宙学中,有时人们又用以太来表示占据天体空间的物质,17世纪的数学家笛卡尔是一位对科学思想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笛卡尔认为,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是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充满的,虽然以太不能被人的感官捕捉到,但它却拥有传递力的作用,例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而后,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同光的波动学说存在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的笛卡尔曾指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物质微粒是唯一的实体,可以说,物质的本质是其空间的广延性,机械运动,即位置变动是物质唯一的运动形式,一切自然现象,一切物质性质,包括色、香、硬度、热等,都是由物质粒子的机械相互作用产生的,有了空间的物质和机械的运动,就能按照物质运动本身的自然规律构造出全部世界,因此无须上帝照管,另外,笛卡尔还创立了宇宙演化论,他表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虚空,因为空间中充满了“以太”这种不可见的、连续的、可压缩的本原物质,可用来传递引力,它们会围绕太阳,同时会被太阳拖拽形成旋涡,这些旋涡诞生了太阳系的行星
这意味着宇宙中所有的恒星都是一个又一个旋涡的中心,物质的质点则处于统一的旋涡中,在运动中分化出土、空气和火三种元素,土形成行星,火则形成太阳和恒星,笛卡尔还强调,动量恒定是大小不同物质元素内的在固有属性,甚至批评了伽利略关于自由下落的提法,并指出落体运动的原因是旋涡的吸引作用,令人诧异的是,虽然牛顿不同意物理学家胡克的光波动学说,但他却像笛卡尔一样反对超距作用,还承认了以太的存在。
很少有人知道,18世纪是以太论没落的时期,由于法国笛卡尔主义拒绝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从而使得牛顿的追随者们大肆反对笛卡尔哲学体系,他倡导的以太论也被拉入反对阵列,随着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体力学领域的成功以及人们探寻以太未获实际结果,导致超距作用观点得以流行,此时,人们还放弃了光的波动说,然而微粒说却被广泛承认,可以说19世纪末期是以太论的极盛时期,该阶段在光的电磁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指出宇宙中充满了一种名为以太的介质,并指出光是依靠以太进行传播的,并且还将这种以太选作绝对静止的参考系,也就是说凡是相对于这个绝对参考系的运动都可称为绝对运动,以此区别于对其它参考系的相对运动,如此看来,经典的电磁理论只有在相对于以太为静止的惯性系中才能成立。
也有人指出,19世纪的以太观念可能包含了暗物质和暗能量,若与引力的物理实质有关文章中的基本粒子结构新观念相比,就能看出以太观念与21世纪的科学新观念息息相关,其缺陷在于把夸克、磁单极子、引力子、能量子这些暗粒子流笼统的作为以太后混为一谈,实际上,我们甚至不难发现,随着21世纪人类对暗物质、暗能量研究的开展,以太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复活,不同的是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太说,更惊人的是,人们还将互联网命名为以太网。
你知道吗?历史上,虽然人们已经得知光是一种波,并且还知道这是一种横波,遗憾的是他们却未能知晓这个波究竟是什么,当时,人们甚至已经知道,光波不需要载体,但人们却无法接受没有载体的波,例如,水波是以水为载体的,声波是由物质作为载体的,所以人们认为其它的波都是有载体的,然而,光波却没有载体,显然这令人无法想象,于是,人们就假想了一种物质来作为光波的载体,并将这种物质起名为以太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曾描述过以太的性质,又因总有实验不符合描述中的以太性质,导致以太的性质经常被修改,而物理学家迈克耳孙等人为验证以太参考系而进行的光干涉实验,因其假定的前提条件的不完全充分性,从而无法作为否定以太参考系的证据,由此可见,否定以太的实验结论不过是一个历史的失误或错觉,进一步来看,当人类发现以太确实存在,而非绝对静止不动的以太,这说明,仅仅建立在坐标变换条件下的爱因斯坦相对论,自然而然地只是数学上的变换罢了,还有可能不具备确切的物理意义,对此,小伙们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感谢观看本期视频,我们下期再见。
文/许金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